Tuesday, August 23, 2005

Matteo之死





昨晚下班回家,續看《燦》片,一面吃媽媽煮的晚飯,一面緊緊的貼在電影螢幕前。電影的尾段由1983年起,至2003年止,故事講述這個意國的Carati家族在這十多二十年間的種種變遷...

弟弟Matteo自殺死後,全家傷心欲絕。大家均猜不到Matteo會在除夕夜/新年了結生命,也猜不透他的心事。Matteo之死是片中的一個大問號。我想,自殺的原因不是單一的,Matteo的性格倔強,是一個理想主義者,想改變社會的種種錯誤而又無法達到;年少時因為未能救出精神病少女Giorgia感到無奈,繼而與哥哥在前往北歐的旅途上分手,並決定放棄學業,入伍參軍;性格決定命運,多年來在警隊中的事業展轉,屈屈不得志,而社會依然「混亂」;感情生活空虛,未能救出Giorgia,亦未能與她成為一對(依我推斷,Matteo當年是喜歡Giorgia的,而哥哥Nicola也是 );及後遇上攝影愛好女子Mirella,感情略有發展,但卻像霧像花,最後更被Mirella發現他的名字並不是Nicola而是Matteo(70年代初, 他倆首次偶遇,在數分鐘的街頭搭訕中,Matteo告訴Mirella他叫Nicola),謊言被識破,兩人吵鬧收場。除夕夜,一家人在妹妹是(她是Carati兄弟姊妹中,唯一擁有幸福家庭的人)家中慶祝,Matteo出現say hi,但又暗然獨自回家;周遭的人歡天喜地,在喧鬧聲中,他更茫然、寂寞、生無可戀......

Matteo之死令電影更添哀愁...在他死後七、八年,因為一個攝影展,一張Matteo的黑白照,哥哥Nicola偶然遇上Mirella,更發現她一直與她跟Matteo之子在一意國小島生活,相依為命。大家知道Matteo有一兒子,是開心、安慰的。

Sara (Nicola和極度狂熱分子Giulia的女兒)亦已長大了,對媽媽當年的不辭而別及其極端恐怖活動強烈反感,不想提到或再見她;然而,到最後,當Sara快要嫁為人妻和快作人母的時候,她卻放下多年的心結,主動聯絡現於圖書館工作的媽媽,更要求她為自己彈奏一曲(當年, 1967年, Nicola就是和同為振災學生團隊的Giulia在鋼琴聲下邂逅/搭上...),母女冰釋前嫌。所奏的,仍然是那首幽暗的巴洛克小調...

故事中談及的感情,無論是親情、愛情,或是友情,都非常細膩,而非近年催淚韓劇的formula。電影中匆匆四十年,令我不無擔憂。到2046年時(若我仍然在生),現在的片段也會是這麼遠、那麼近。我又想到三、四十年前的爸媽,他們的the best會是...

甚麼是燦爛人生呢?是哥哥Nicola的入世麼?是Matteo的理想國度?是Francesca的幸褔家庭?還是......

我有冇得揀?!?

Labels: ,

Monday, August 22, 2005

The Best of Youth





















甚麼是燦爛人生?甚麼是the best of youth? 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...思前想後, 總不能快、準、恨(?)地下一個定論... 昨天,跟友人S到灣仔影藝看電影,一套期待已久(但又未有空/有伴/有腳齊去欣賞)的知性作品---The Best of Youth (燦爛人生)。單看片名,不抵也只不過是一部勵志片;然而,我總覺得the best 不止於此。

電影講述一個意大利家庭從60年代至今的種種變遷,重心人物是家庭裡的兩兄弟,Nicola和Matteo。年少時,兩人有共同的夢想、喜好及人生目標,但自從遇上精神病少女Giorgia後,兩人的人生觀完全改變:Nicola決定做個精神科醫生,而Matteo則決意放棄學業,當兵去了。電影情節涵蓋意大利近代發生的多次重大事件(可惜我對意國的近代歷史不甚了了...),包括60年代佛羅倫斯大水災,西西里人對抗黑手黨,70年代都靈市的藍領工潮,80年代米蘭市的學生運動及恐怖襲擊事件,與及90年代復興國家的風潮,劇情扣人心弦。(電影大綱來自The Best of Youth場刊) 也許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「老人精」,縱然年青(慶幸現在還勉強是一個youth),但看到電影中一幕幕歲月如歌、明年今日、生離死別...的場景,卻悲從中來...回想過去二十多年的日子,自己也不曾經歷過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場面麼?片中Nicola、Matteo兄弟倆及其一眾友人提到去國、放洋、理想等 subtle片段, 也不禁令我和S相視而笑...

電影長達6小時,我和S只看了Part 1; 我們巴不得一氣呵城續看Part 2,可惜時間有限 。回家後,立即從影碟舖借來Part 2, 但我實在有點兒睏(並有點頭痛), 未能乾乾脆脆看完全片...當下(剛完成片段)是1983年的聖誕...而我哭了, 我又哭了...因為弟弟Matteo死去了... (續)

Labels: , ,